【https://www.xwpdw.com--女性】
作者 | 有书诺丁涵
2014年,时任《人民日报》出版社副总编辑的周绚隆评价杨绛时说:
“杨先生一直笔耕不辍,她不像一般作家是为写作而写作。
而是一直伴随着对人生、对生命、对人间情感的思考、总结和表达。”
杨绛先生的一生,充满荆棘和坎坷,年轻时经历过漫长的低谷期,耄耋之年又先后送别女儿和丈夫。
但她始终都以一颗乐观强大的心,接纳所有,并坚持把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写进作品里。
她的作品,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最朴实的文字,却总能打动人心。
让失意者看到希望,让孤独者得到慰藉,让迷茫者找到方向。
今天和大家分享杨绛先生充满智慧的7句话,希望能帮你看清生活真相,获取前行的力量。
01
关于婚姻: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
有一天,钱锺书看完杨绛编写的话剧后,说想写一部长篇小说。
杨绛听完大为高兴,当即催他赶快动笔,还让他减少教课时间,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创作上。
这样一来,家里的收入便会减少,为了节省开支,杨绛承担起“女佣”的工作。
从那天起,原本用于写字的手,干起了粗活,被割破、烫起泡更是常有的事。
就连杨绛的父亲都直言:心疼自己的宝贝女儿做“不花钱的老妈子”。
可杨绛从没觉得委屈。
在她看来,这份爱不是盲目的,而是出于理解:她理解钱锺书的理想,所以心甘情愿地支持他。
钱锺书也是一样,他怕杨绛太劳累,会偷偷在卫生间洗衣服,虽然有时洗不干净,但是至少在用行动体谅着妻子。
泰戈尔说:
“爱是理解的别名。”
婚姻的每一阶段,都会存在柴米油盐的琐碎、双方在家庭倾注的精力不对等等问题。
此时,唯有相互理解对方的辛苦和难处,支持对方的选择,婚姻才能更稳固地走下去。
02
关于家庭:碰到困难,锺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1973年,钱瑗请小时工来家里洗衣服,邻居看到后,竟然让小时工先给她洗。
钱瑗解释说:
“小时工是我家约来的。”
不想就是这么一句话,激怒了邻居,她直接打了钱瑗一耳光。
出于母亲的本能,杨绛明知道打不过她,也还是冲出来保护钱瑗。
恰好这一幕被钱锺书看见了,一向儒雅的他,立即拿着木棍出来,与邻居狠狠厮打在一起。
有人说:
“困难有人分担,痛苦就少了一半;
快乐有人分享,开心就多了一倍。”
或许,家人的最大意义也在于此:互为彼此的依靠和避风港,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家人都会不顾一切地挺身而出。
闲暇时,也有人主动制造乐趣和快乐的氛围。
钱锺书经常在钱瑗的房间搞恶作剧:把塞着笔筒和扫帚把的鞋子,放在钱瑗床上。
母女俩赶来“抓包”时,钱锺书会把自己缩到不能再小,同时紧闭着眼睛说“我不在这里”,把她们逗得哈哈大笑。
都说家和万事兴,只有家庭和睦,我们才能有足够的底气应对人生坎坷。
03
杨绛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大家,和她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在她的记忆里,父亲说话总是入情入理,发表的高质量评论,一篇接一篇。
当她向父亲请教秘诀时,父亲只说:
“哪有什么秘诀,多读书,读好书罢了。”
杨绛的母亲,即使要操劳一家人的衣食住行,但是一有空,就会读文学和小说。
因此,小时候的杨绛也学着他们的样子,找父亲的藏书来读,逐渐由淘气转向好学。
成为母亲后,她和钱锺书从不对女儿做训示,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认真,潜移默化地影响钱瑗。
在他们的示范下,钱瑗也渐渐地养成了读书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有句话说:
“家庭是一个复印机,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孩子身上的绝大多数问题,都能在父母身上找到答案。
对于尚未懂事的孩子来说,父母是他的第一任榜样,他们做什么,孩子就会模仿什么。
好的教育,不是强迫,而是以身作则的引领,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努力,在他心中埋下进步的种子。
04
关于社交:我们年轻不谙世故,但是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
杨绛在散文中记载过这样一件事:
某次会议上,一位非她班里的女孩子,咬牙切齿地控诉她:
“上课不讲工人,专谈恋爱。”
“教导我们,恋爱应当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虽然杨绛从没说过这些话,也没见过这位女生,但女生慷慨激昂的语调,“成功”地使在场几千双眼睛全部看向她。
面对众人的注视和质疑,杨绛坐在椅子上无动于衷,会后依然像往常一样生活工作。
可因为这件事,很多人见了她,要么赶紧躲开,要么干脆不理。
对此,杨绛感慨说:
“人生在世,冤屈总归是难免的。”
大千世界,每个人对于事件的评判标准都不同,出发点也不同,没有人能做到让所有人都满意。
即使再好、再优秀的人,也常会由于他人的嫉妒而遭受诋毁。
不必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更不要因为他们的看法随意质疑、否定自己。
做好该做的事,把注意力放在自身成长上,才会活得轻松自在。
05
关于修养:灵性良心人人都有。经常凭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就是修养。这是一种功力,在修炼中逐渐增强,逐渐坚定。
《杨绛传》中,记载了一个故事:
一位叫冀元璋的年轻人,曾批斗过杨绛,后来被抓了起来。
冀元璋的家在农村,父亲常年卧病,妻子以务农为生,生活得十分艰难。
冀元璋每个月的收入,都要寄回家里,他被抓走,意味着全家人都断了经济来源。
杨绛听说后,没有幸灾乐祸,反而主动伸出援手:
她的生活也不宽裕,但还是坚持每月往冀元璋家里寄一部分钱。
冀元璋知道后,深受感动。
《道德经》中说:
“善者,吾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对于善良的人,我会善待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会善待他,这样大家都得到了真正的良善之心。
杨绛的做法,便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真正的修养,并非表面上的待人有礼,而是根植于内心深处的善良。
修养越高的人,越懂得与人为善,他们为人处世的准绳,永远是自己的良善之心,而不是个人恩怨或情绪。
06
关于缺憾:事情往往是别扭的,总和希望或想象的不一致。
杨绛的三叔,留学期间和林小姐相爱,但在他11岁那年,父母曾为他定过亲事,三叔想解除婚约。
知道这件事后,杨绛的父亲提醒他:
“要解约,当在出国前提出。
如果退婚,她肯定嫁不出去。”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三叔忍痛放弃和林小姐的感情,回国后就与三婶结了婚。
刚结婚时,他们的感情也算要好,经常一同出去应酬。
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的感情逐渐向远,生活不顺心的三叔,开始外出吃酒。
看着三叔郁郁寡欢的状态,杨绛的父亲也曾思考:
“小弟弟若娶了林小姐,他不至于这样丧自己吧?”
只可惜,人生没有如果,我们永远都无法验证当初放弃的那些路,是否真的能会比眼下的更好走。
人生在世,一帆风顺是意外,怀有缺憾才是常态。
面对缺憾,最好的办法,就是静下心来思考自己能否改善现状。
如果能,就努力去做,扭转结果;
如果不能,就逐渐放下,专注眼前的生活,以免陷入更大的内耗中。
07
关于成长: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促,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
1957年,时任编委会领导的林默涵,邀请杨绛翻译《堂吉诃德》。
本来,领导们为她找了五种最有名望的译本,告诉她从哪种译本转译都可以。
但杨绛为了能忠于原著,决定从原文翻译。
为了翻译好这部作品,47岁的她从零开始学西班牙语。
在之后的两年里,她先是抱着字典,一点点认词,然后阅读西班牙小说,锻炼自己的翻译和理解能力。
1978年,由她翻译的《堂吉诃德》一经出版,便收获一致好评,甚至还被作为国礼送给西班牙国王。
在那个学习资源相对匮乏的年代,想自学一门外语,难度可想而知。
杨绛硬是凭着努力和坚持,翻译出一部又一部经典之作。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想学点新东西,却苦于没有基础,迟迟不敢开始;
或觉得已经过了学习的最佳年龄,学也学不会。
杨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
想做,总会找到方法,信念坚定,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每个人都有无限可能,稍加努力,就能优于过去的自己,拥有更多选择权。
杨绛先生曾说: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够苦的。”
我们确实无法掌控神秘莫测的命运,却可以通过改变心态和行动,转换生活的方向。
未来愿你我都能像杨绛先生一样,直面人生风雨,无惧岁月挑战,成为一个智慧且通透的人,收获淡定从容的人生。
发布于:江苏
转载注明:杨绛留给世人的7条忠告,一生至少要读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