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xwpdw.com--育儿】
每个孩子的到来,都是上天给这个家庭的恩赐。
只要真诚地用爱对待每个孩子,就不会有偏心的问题。
——鹿妈
◆◆◆
作者 | 晨妈
来源 | 妈妈手册(ID:jqfans)
假期重看电影《唐山大地震》,再一次被“选女儿还是儿子”的情节所震撼。
电影里,徐帆饰演的母亲面临地震灾难时,她的一儿一女,都被压在一块大石板下。
问题是,撬开一边石板,另一边石板必会坍塌。
也就是说,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
在一边是儿子,一边是女儿的困境下,妈妈最后选择了儿子,让被困的女儿失去了活命生机。
那一瞬间,女孩感受到被妈妈遗弃、割舍,认清自己不被疼爱的事实......
当时看,下意识认为母亲“重男轻女”,代入女性身份后,越发心疼被母亲割舍的女孩。
成为妈妈后,再回看电影情节,有了点新的看法:
或许,这位妈妈并不是重男轻女,而是在险境下“两害相较取其轻”的结果。
因为当时的情况是,儿子能与妈妈说话,而女儿的声音却很微弱,于是妈妈的当时的判断应该是:
儿子的生还机率更大。
同时,她也被根深蒂固的“大的要让小的”思想所影响......
其实,“重男轻女”思想自古有之,但发展至今,此类声音已愈发微弱,不再是困扰大部分女性的问题。
不过,随着多胎家庭增多,如何平衡二胎、多胎关系,又成为众多家庭的新难题。
如何让两个孩子相亲相爱,如何能疼爱老二的同时,又能顾及老大的感受......
明面上的偏心,让孩子避无可避
餐桌上有这样一个场景:
一家四口坐在一起吃饭,妈妈当天烧了四个大鸡腿。
按照惯常的操作是,孩子一人一个,爸爸妈妈各一个,很完美的分配。
但其实不是,鸡腿给了小一点的妹妹3个,爸爸一个,大女儿只得到了妈妈夹的一个鸡蛋。
看到这里,让人心生好奇:
鸡腿那么多,为什么不给大宝一个?
母亲的理由是,妹妹嚷着要吃的,老大没说自己喜欢吃鸡腿,才一个没给。
但真实的情况是,大女儿并不是不爱吃鸡腿,而是妹妹喜欢的,她就得让着。
从小到大,她都没资格央求妈妈烧任何她爱吃的菜。
她喜欢的肉包、叉烧、糖醋排骨......小时候只能跟着妹妹、大人吃。
长大后,她才能随心所欲地吃。
这种明面上的偏心,早已让女孩的内心变得千疮百孔。
而且,父母的偏心不仅会伤人心,有时候,也会伤人命!
之前,河南一个17岁的少女带着年仅10岁的妹妹跳河自尽。
一切悲剧的源头,都来自于“偏心”二字。
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不过是一口普普通通的凉皮。
因一口凉皮,她与弟弟有了争执,然后父母的偏袒行为,让她走向了不归路。
在她留下的遗书中说:
我带走了妹妹,我深知自己做的超级不对。可是,我也算是帮她解脱了,别恨我,好不好?
该是多绝望,才会选择用生命终结痛苦,又该是多害怕与痛恨,才会带着妹妹一起离开人世......
偏心,就像一把钝刀,一点点地凌迟着孩子脆弱的心灵,消磨掉他眼里的光。
等到积攒够了失望与痛苦,你与孩子的亲子缘分,也走到了尽头,悔之晚矣。
隐性偏心,最让孩子伤心
相比于家长明面上的偏心,还有一种隐性偏心,更令孩子伤心。
它虽没有被明确表达出来,但却像一根刺一样,时不时地跳出来扎你一下。
让你再一次认清自己“不被父母偏爱”的事实。
就像《请回答1988》里的德善,一直被父母忽视、不公平对待。
妈妈煮荷包蛋没有她的份,鸡腿也只给姐姐和弟弟;
她的生日从来只能跟在姐姐后面,吃不上属于自己的蛋糕......
可一次煤气中毒,又将她打回了原形。
父母一人一个,将姐弟拖到了门外,只有她被父母落在了家里,靠自己爬出来。
这一幕,成功地让晨妈泪流满目,也由衷地心疼懂事善良的德善。
很多时候,父母这种下意识、不经意的偏心,往往最伤人。
明明都爱,明明都是自己的孩子,可总是顾此失彼,到了危急关头,也有一个取舍,无法两全。
一个朋友讲述自己童年经历时,对父母下意识的偏心,至今耿耿于怀。
父母爱她和弟弟,这毋庸置疑,但一些下意识的态度和语气上,常常让她感到不舒服。
比如妈妈每一次迁就弟弟的话语,弟弟回到家后,妈妈嘘寒问暖的语气,紧急张罗饭菜的声影......
都交织成一张细密的网,将她裹得喘不过气来。
做了妈妈后,她也在抵抗这种下意识的行为,虽然无法面面俱到,但也力求爱最大化均衡。
因为她深知,不被偏爱的孩子,活得有多委屈!
爱孩子,就要全力以赴,不厚此薄彼!
父母,为什么会偏心?
其实,在大多数二胎、多胎家庭中,父母偏心现象,成为一个心照不宣的事实。
而正如前文所说,有些父母是明着偏心,有些父母,则是用语言和行动,来掩饰自己偏心的事实。
你每次质问他,她只会说上一句:
“都是我生的,哪一个我不疼?”
疼也是事实,但疼的方式却千差万别。
有些孩子是被父母搂在怀里疼,有些孩子,则是被父母放在背后疼。
想起来时抱到跟前疼一下,但通常情况下,是想不到,或者无法面面俱到。
之前,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人类和社会发展学敎授凯瑟琳·孔戈尔,曾对384对兄弟姐妹和其父母进行了硏究。
研究发现:
65%的母亲和70%的父亲表示自己偏爱某一个孩子,这个孩子通常是老大。
同时,研究人员认为这个调查出来的比率比实际偏低,因为在硏究过程中,父母们总是尽量掩饰自己的偏心。
很显然,研究中除了“偏心老大”,与我们有些许出入外,其他都别无二致。
在我们的观念里,都是“老向小”,小一点的孩子,比老大更容易赢得关注。
据调查:
父母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会更加的关心和爱护,直观的原因是因为觉得他们比较弱小,更加需要保护。
除此之外,家长们还会因“孩子像自己”“孩子内向”以及“身体情况”等原因,产生偏心行为。
比如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的爸爸因妹妹体弱多病,给予大部分的关注。
而松子,便成了被父亲忽视的那个孩子。
小时候,我也经历过偏心,爸爸偏心我,妈妈偏心弟弟!
虽然,妈妈一再解释自己不偏心。
但到底偏不偏,身为当事人的我,又如何能感受不到?
不过,随着年岁增长,尤其是有了两娃后,我开始慢慢与“偏心”二字和解。
对于偏心,我更倾向于一种解释:
偏心,只是所有人都存在的一种情感趋向,它不可抵抗、客观存在,并不是不爱,只是爱的方式无法复制统一。
毕竟世界上,并不存在相同的一片叶子,同样,父母对每个孩子的爱,也无法做到绝对统一。
只要我们真诚地爱每一个孩子,给予他们爱与善待,那么,便不会存在偏心一说。
不要让偏心、没出息,毁了孩子一生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被父母偏心的那个孩子,往往最不“孝顺”。
而侍奉在父母跟前,嘘寒问暖的,也大多是被父母忽略,最不被看好的孩子。
大热剧《人世间》里面,周家有三个子女,性格不一,人生的走向也各不相同。
老大周秉义,从小读书好,恢复高考后直接考上了北大,毕业后又成为机关的职员。
后来又娶了省长的千金,妥妥的青云直上。
二女儿周蓉,紧跟大哥的步伐,同年也考入北京大学,后来又成为大学教授。
很显然,这两个优异的孩子,让周家倍有光,成为父母眼里的好孩子,格外受到关注。
但到了小儿子周秉坤这里,却出现了滑铁卢。
脑袋不灵光的他只有初中学历,毕业后做了酱油厂小工人,后来娶了个没工作的小媳妇。
相比于哥姐的高学历、好工作……周秉坤自然成为父母和众人眼中那个“没出息”的孩子。
但是,恰恰是这个其貌不扬,最不被看好的孩子,反而成为最孝顺的孩子。
在大哥二姐都为理想奔走外地之时,是周秉坤全心照顾父母;
在母亲瘫痪在床时,也是周秉坤与妻子,在床前尽孝……
同样的落差,在电视剧《都挺好》里得到验证。
剧里面,被母亲溺爱着长大的大哥和二哥,一个变得利己懦弱,一个变得自私啃老。
反而是一直被忽视,被母亲“重男轻女”思想伤害的小女儿,最后承担了赡养老父亲的职责。
这可能就是所谓的:
“被偏爱的有恃无恐,不被偏爱的如履薄冰。”
因为不被偏爱,才需要不断“讨好”父母。
这也提醒所有家长们,千万不要随意将偏心加诸某个孩子身上。
不仅对其他孩子不公平,对那个被偏爱的孩子,也是一种害。
“爱不配位,必有灾殃。”
这种过火的偏爱,也会转化成伤害孩子的利器。
作为父母,我们无需强求绝对的“一碗水端平”,但对孩子的爱,不要有偏移。
可以同中有异,相同的是父母爱孩子的心,不同的是根据孩子的不同性格,做教养差异化。
每一个孩子的降临,都与父母开启了一场独特的缘分之旅。
但随着年岁增长,经由家长的教养之后,孩子开始出现差异化。
有的孩子,因父母爱的滋养,变得熠熠生辉;
而有的孩子却因父母的偏心等行为,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光泽”......
父母子女一场,缘分不易,我们不要轻易剪掉这种羁绊,弄丢上天赐予的礼物。
无论是明面偏心,还是下意识偏心,都不要随便付诸行动,变成伤孩子最深的利器。
要认真爱与对待每一个孩子,珍惜敲了无数个门,最后来到我们身边的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