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xwpdw.com--女性】
不必去理解每一个人,去理解每一类人;不必去理解每一件事,每一种存在。但一定要去理解人类存在的多样性,人格的多样性,万物轮回秩序的多样性,去承认并接受这样的多样性。
对人对事的理解,不是指对事物形成了的某种看法,“理解”这个词的精髓,正是在于去掉对事物的一切看法,“看法”在多数情况下不过是人的偏见。“理”不过是承认任何事物存在有它的合理性,“理”其实就是前提和条件,“解”是从观念上对事物的放手和放下,把它们从某种前提条件之下解放出来,让各种存在回归真正的自由。
理解,就是把生命从各种束缚和限制中,解放出来。
真正的“理解”不会带给人情绪,而是给人力量。“看法”正相反,人的各种负面情绪,正是事物的呈现与自身的看法不同,不能如人所愿而带给人的感受。
“反感”这种感觉,深究下去,反感的不过是因为自己还理解不了的人和事;反感的其实是无法处理这种情绪的自己;反感的是不能如自己所愿,给自己带来的内在冲突。
人也许可以领悟到:正是因为世上有与自己不同的人存在,才可能有自己这样的人存在。
人们拿“他们”区别于“我们”,反对“他们”,希望这个世界只剩下“我们”。却不知,没有“他们”的存在,绝不会有“我们”这样的语境存在。
把“反感”的感受,转变成“有趣”和“丰富”的感受,也正是因为有各种异己的存在,这个世界才如此真实、丰富和有趣。
人与人彼此之间太看得起了,总以为大家都共享同一种情,共用同一个理,共同使用同样的智慧,才会产生如此多的矛盾。
有时候想,不如把其他人都视为万物之中的一物,像一草一木和一虫一鸟那样,决不寄希望于草木虫鸟要和自己一样,来相互理解,来互相尊重。也不寄希望于草木虫鸟要拥有怎样的素质,要有怎样的同理心、公德心。
只要自己对别人没有了那种“作为人的要求和期待”,只是视其为万物之中的一物,一切就变得简单、和谐和自然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就变成了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大自然简单澄明,人绝不会因一草一木和一虫一鸟而生出什么负面情绪。
与其说有些人不配做人,就不如不要把人太当人看了,不要去要求和期待别人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别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其实与自己毫无关系,自己去好做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就好。这绝非是在贬低别人的描述,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转化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允许别人去做“自然而然的人”,还别人以自由,才能归还自己的自由。
真正能做到这种思想境界的人,也不失为一种大智慧,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大境界。
人与人接壤,最难控制的,产生得最多的负面情绪就是反感,相比于欣赏和喜欢,反感几乎无所不在。
在大山里住得久了,与人的接触点少了,我的习性里也就渐渐远离了这种情绪,也正是“反感”变得少了,一旦出现就特别强烈,反而能提醒自己在自己身上去找问题,才有了以上的这些领悟。
现在的自己,反感这种情绪已经无影无踪了,能接纳的事物越来越多,受益最大的,其实还是自己。
反感这种负面情绪,破坏性也蛮大的,管理好“反感”,也算是重要的一堂人生课题。
其实,所谓修行,修的正是对事物的看法,“接受”这个词的真意,不是接受对事物的看法,而是让事物在自己的认知上,回归到它们本来的中性自由自在的状态,让人与事物,达成了真正的理解。
不必去理解每一个人,去理解每一类人;不必去理解每一件事,每一种存在。但一定要去理解人类存在的多样性,人格的多样性,万物轮回秩序的多样性,去承认并接受这样的多样性。
理解和接受了人的多样性、存在的多样性,也不是为了用来理解别人,而是为了用来理解还不能接纳某一种人,厌恶某一种人,接受不了某些事物存在的自己。运用“多样性”的真理来理解自己的厌恶情绪,能摆脱这种情绪对自己的负面影响,首先尊重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存在,这已经很智慧了。
智者之所以能够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接纳这个世界一切的存在,是因为其具备这样的内在能力。
接纳的前提是能去理解事物存在的合理性,理解的前提是具备去理解事物的丰富的认知,海纳百川,是因为其认知上的乃大,容,乃胸怀,胸怀即认知。
一个人接受不了的事物很多,不喜欢这个,讨厌那个,整天把嫉恶如仇、愤世嫉俗挂在嘴边,代表着这样的人的人生阅历其实还很浅薄,认知水平还很低,离智慧还非常的遥远。
只认知到事物的某一个面,人便只能理解和接受事物的这一个面,当事物的其它方面开始呈现出影响力的时候,人视其为改变,于是接受不了事物的这种变化。其实,事物并没有改变,这不是一个“变化”的问题,只是人们认知上的问题。
三十岁的人,比二十岁的自己更具备待人接物的忍耐力,四十岁的人,比三十岁的自己,会显得更有耐心,这是人生阅历的增长,带来的认知上的增长,人的接受能力才有了实质性的增长。
去认知、理解、接纳一个完整的世界,没有分別之心,这是绝对有益的人生智慧。
一个人能够接受的事物越多,越是自由。
每一种难以接受,都给自己竖起一道墙,墙竖得多了,不是迷宫即是牢笼。
越来越喜欢“万事万物”这种语境的描述和表达,很简单、很直接,很亲近,很丰富,也很宏大。
人在这样的描述下,心智更接近于敬畏和谦卑的位置,接近于包容和按纳的位置。
于是乎,什么都可以放下。
如果一个人的内心语言里经常都有万事万物的表达,即为心智通透的表达,不再容易有烦恼的表达。
人若能站在云端的位置上俯视,万事万物而已,一切都显得云淡风轻。
转载注明:理解、束缚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