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具新闻影响力网站
欢迎投稿本网站
首页 > 军事 > 听副油箱“讲述” 抗美援朝的故事 战火中一架架战机从沈阳起飞

听副油箱“讲述” 抗美援朝的故事 战火中一架架战机从沈阳起飞

发布时间:2023-10-08 00:00:00   来源:军事   阅读:

【https://www.xwpdw.com--军事

转自:沈阳晚报

国庆假期,随着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热映,抗美援朝战争在国人心中掀起了新一轮的波澜。殊不知,在中国航空工业历史博物馆里,也有一件跟抗美援朝战争相关的展品——飞机的副油箱。为什么要制作副油箱?当时又面临怎样的战况和境遇?一切要从73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说起。

抢工支援前线 

100架战机在沈阳完成组装

朝鲜战争爆发时,人民空军成立还不到一年。当中国人民志愿军踏上朝鲜的土地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空中力量——美国空军,已经将平壤炸成一片焦土。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前线。由于没有制空权,有限的高射炮不能有效对付敌人不分昼夜的狂轰滥炸,后续部队和后勤给养运输连遭空袭,损失极大。1950年11月,为了粉碎美国的空中优势,苏联向中国提供了100多架米格-15喷气式歼击机等飞机的成套部件,用火车陆续运抵沈阳。在沈阳北部的北陵机场和飞机修理厂中,工人们挥汗如雨,昼夜奋战,为把我们自己的战斗机送到前线拼尽全力。

这个飞机修理厂就是“五厂”,是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部东北修理总厂第五厂。今天这里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航空工业沈飞。今年7月逝世的唐乾三老人,退休前是航空工业沈飞总经理。唐老生前在回忆抗美援朝战争时曾说:“为了尽快满足空军装备的需要,当运载飞机散装件的火车到达‘五厂’专用站台后,厂长熊焰就立刻组织人力快速卸车,快速组装,快速试飞。当时我在生产科,不论白天还是晚上,只要火车一到,工人们马上组织抢卸。”在他们的努力下,苏联援助的100架战斗机很快组装完毕,一架架昂首展翅的战鹰,从沈阳起飞,朝着朝鲜前线飞去!

“诸葛会”破解难题

生产出近万只副油箱

志愿军空军的飞机经常出勤作战,但机场距离前线较远,因此,要消耗大量的油料。根据当时的条件,完全靠从苏联运来副油箱是有很大困难的。为此,1950年12月,空军决定由国内自行研制,成批生产供给空军部队作战使用。

“五厂”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当时既无图纸,又无工具和设备。他们弄来一副苏联生产的副油箱,根据实物测绘图样,又找到一副机翼,作为副油箱的安装对合夹具。但是,没有铝板又给生产副油箱带来了困难。厂长熊焰和党总支书记张世修一起召集技术人员开“诸葛会”,决定先用马粪纸,就是东北乡下的窗户纸做成蒙皮,再和上猪血、桐油和石灰当黏结剂。结果一试验,四处漏油,失败了!后来,他们又用白铁皮代替马粪纸,用铆接连接,谁知一测试,强度合格,但气密性不好,铆接处漏油。最后,一位敲制白铁壶的老工人想出个办法,用焊锡把每个铆钉头包住,蒙皮对缝处也全部用焊锡焊死,这样,彻底解决了渗漏问题,保证了副油箱的安全使用。同时,还研究并制作了一套试验设备,对焊完的副油箱进行输油、振动和气密试验。

副油箱终于试制成功了!经空军工程部和苏联顾问详细检查,并由苏联飞行员上机试飞、投放,一切正常,才决定投入批量生产。经过3个月的日夜奋战,“五厂”终于生产出3027个副油箱,及时送到了空军各作战部队。至1951年5月12日,共生产出近万只副油箱,保证了前线的需要。

车间搬上火车

6个月修理38架飞机

为适应抗美援朝战争和空军建设的需要,党中央决定加快我国航空工业创建的步伐,1951年6月29日,熊焰代表“空军工程部东北修理总厂第五厂”和“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正式办理了移交手续,“五厂”更名为“国营第112厂”(航空工业沈飞前身)。

112厂创建伊始,空军就有大批飞机、发动机亟待修理。但因工厂规模小,而且技术陈旧,设备也不配套,生产能力严重不足。所以,抓紧基本建设、安装机床设备、壮大职工队伍、迅速提高修理能力、满足空军作战需要,是当时最为紧迫的任务。

从1951年7月至1952年初,国家先后从华东地区、部队、铁道部及重工业部航空工业管理局所属企业调来干部和工人969人,初步解决了人力不足的问题。

112厂不仅在厂里建立了修理车间,还把修理车间搬到了火车上,随着部队作战需要向前推进。这辆“修理列车”是我国向苏联租赁的,于1951年5月到厂。该列车上有工程技术人员,并配备修理苏制飞机及其发动机所用的多种设备、工具、备件和器材。经过培训,112厂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很快提高了修理技术和能力。

修理技术熟练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了。首批进厂的38架各型飞机,于建厂当年的6个月内就完成了修理任务,还修理了苏式发动机105台。由此迈出了修理飞机最关键的第一步。

提升制造能力

自主研制飞机配件

早在1951年初,“五厂”开始制造战争中最容易损坏的飞机零部件,如起落架护板、机炮罩、翼尖、副翼、机头罩和尾翼等。1952年3月,112厂提出了“熟练修理技术,加强配件制造能力”的口号,开始积极着手试制零备件,减少从国外订货。

随着志愿军空军入朝作战规模增大,空军飞机的修理工作量和需要更换的零件种类、数量不断增加。工厂仅靠从国外购买零件、部件和“拆这架装那架”的做法,已经满足不了需要。在这种形势下,上级领导指示:“工厂要加强配件制造能力,以适应修理需要。”

为保证完成修理飞机和试制零备件的任务,工厂制定和颁发一套管理制度,召开了全厂职工大会,结合抗美援朝的形势开展教育。接着,又开展了劳动竞赛活动,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很多人自觉地加班加点,有时为了完成任务通宵达旦。

1952年4月,112厂开始试制完全国产的米格-15飞机前起落架。这是此机种在机械制造方面最困难的部件之一。工厂除对制造车间加强了技术力量外,还号召其他车间和科室积极配合,保证提前试制成功。工人们经过努力,克服了工具、夹具短缺等各种困难,终于在4月25日完成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个起落架。两个月后,112厂又试制成功了飞机起落架、机翼等大部件,提升了飞机配件制造的能力。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刘宏伟

航空工业沈飞供图

转载注明:听副油箱“讲述” 抗美援朝的故事 战火中一架架战机从沈阳起飞

本文来源:https://www.xwpdw.com/7JiiyigWPWxe.html

上一篇:以军方:以色列一名旅长与哈马斯交火时身亡
下一篇:火箭军秋季新兵开训

TAG   :火中 副油箱 抗美援朝 沈阳 战机 起飞 讲述 故事 

新闻推荐
最新资讯
阅读排行
新闻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