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xwpdw.com--女性】
诗曰:“欲将闲送老,须着病辞官。”
古人职场,没有退休的概念,如果身体允许的话,活到老,干到老。
要离开职场,也只能辞去官职,如贺知章,年纪大了,主动退回老家;或者像陶渊明一样,挂印辞官,过躬耕的生活。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工作的规则也规范了。退休,成为了一件乐事。
想一想,退休之后,夫妻慢慢走,看风景,享受沐风而行的喜悦;邀三五好友,跳舞、搓麻将,再也不担心上司打电话,要求加班了。
退休的生活应该如何度过呢?有人选择了去农村过小日,有人在工作的城市混日子,还有人比之前更忙了,围着儿女的小家庭转,过上了带娃的生活。
有远见的老人,在退休之后,宁愿帮儿女带娃,也不会待在老家养老,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01
儿女的人生,能帮就帮。
俗话说:“养儿一百岁,常忧九十九。”
作为父母,谁不心疼自己的儿女呢?但是要明白,心疼不是打个电话问候几句,也不是一起过一个节日,而是要日积月累地消耗金钱和物质。
并不是所有的儿女,在外面打拼,混得如鱼得水。总有一些儿女,在艰难地维持生计。若是父母能够帮忙带娃,就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谋事创业,从而收入会提升。
我的一个表妹,从湖南嫁到了广东的韶关。
出嫁的时候,表妹以为广东人都很富有,但是到了韶关生活了几个月,就发现婆家很穷。
如何改变家庭现状,表妹决定在县城里开一家店铺。但是这样一来,孩子没有人管了。婆婆年纪很大了,还带着另外两个孙子。公公要种地,维持生计。
于是乎,表妹邀请娘家的父母来带孩子,母亲管家,父亲在店里帮忙。
经过几年的打拼,表妹的家庭变富了,在市里买了房子,开了一家更大的店铺。
老人要懂得,儿女要孝顺父母,首先要有孝心,然后要有能耐。
如果儿女没有出息,就是要孝顺父母,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尤其是远嫁的姑娘,远行创业的年轻人,回老家一次,开销不少,还得耽误好几天的工夫。
退休老人帮忙带娃,有三个优势:经济上不发愁,可以自给自足;享受到带娃的乐趣,家庭有生机,避免了老两口四目相对的孤独;帮助儿女发家致富,进一步融洽感情。
趁着自己还能走动,多帮一帮儿女,不是义务,但是一份浓浓的爱。
02
老家的事情多了,会给儿女添麻烦。
我的一个农村出生的70后,然后走进城里定居。
一大批同龄人,都和我的经历类似。但是父母这一辈的人,却“参差不齐”:有的老人死活不愿意进城,要守着那几亩土地;有的老人,非常乐意进城,还积极工作,混到了退休的资格;有的老人,在城里赚小钱,日子也还过得去。
刘老师,是我的小学班主任,家住在半山腰。
最近几年,刘老师在农村建了红砖房,养了一些鸡鸭。两口子的日子,很逍遥。
去年冬天,刘老师摔了一跤,行动越发不方便。儿女担心父母的安危,每个周末都要开车去老家看看。
最令人难过的是,老家的鸡鸭,自己吃不完,又没有人收购。儿女要廉价卖掉,刘老师不愿意。鸡鸭的食量很大,浪费很多钱。
每次谈到进城的问题,刘老师说:“我是退休了,你们的母亲是农民,到城里,这点退休金,够了吗?”
反过来思考,刘老师在乡下居住,儿女在城里和乡下奔波,每个月的开销,都超过一个人的退休金了。
另外,偏远的农村,交通条件不好,医疗也相对滞后,村里没有几个人,暮气沉沉的。年纪很大的老人,不一定适合长住。
老人的固执,往往是儿女的麻烦。要是老人忽然发病,儿女就“插翅难飞”。
03
只要家人在一起,漂泊也是幸福的。
有一位禅师,勤学苦练多年,学会了“移山大法”。
有人要拜禅师为师,说:“如何用力,才能移动大山?我要怎么练习力量?”
禅师说:“不难,一点就通: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一语惊醒梦中人。
如果对方无法改变,那就积极地改变自己。只有自己变通了,难题就解决了。
我们年轻的时候,男人是山,女人是水,山水相依,养育了子女。
我们变老了,退休了,儿女是山,开始反哺。
当我们思念儿女的时候,就像要“移动大山”一样,内心很难受,也希望儿女过来吃顿饭,说说话。
去儿女家带娃,就是移动了“自己”,和儿女一起过日子了。
一家人,只要确立的相处的规则,那就能有条不紊地运作,从而培育了“孝道、互帮互助”等家风。
“我把你养大,你帮我养老”,这是硬道理。但是老人一直待在原地不动,儿女却要远行,如何“养老”?应该双方面都动起来,养老的事情好办,家庭也会兴旺。
04
当然,“宁愿帮儿女带娃,也别待在老家养老”,不是一个绝对的命题,是可以灵活运用的。
比方说,儿女和父母都在县城以及周边过日子,就可以把孙子放到父母家来带;父母在老家有产业,儿女也可以选择回老家帮忙;父母健康的时候,独自过日子,走不动了,再去麻烦儿女;老家在偏远山区和在郊区、县城,要区别对待。
同时建议“帮忙带娃”时,确立花钱、教育、吃喝、交友等规则,分清家庭的“主次关系”,别个个都当家长、指挥官。
孟子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愿所有退休老人,和儿女互帮互助,和睦家庭,颐养天年。
作者:布衣粗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