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xwpdw.com--军事】
撰文/孙伟强
——中国空间站首次“天宫课堂”地面教师,参与中国空间站科创体验基地并负责活动策划和实施。
多年的工作,有一点我感触很深,那就是参观者,尤其是家长和孩子们,往往将科技馆视为“游乐场”。
匆匆浏览展品,或是简单地看过说明牌,“这是惯性定律,孩子你记住!”然后离开。

孙伟强(右)主持天宫课堂
传授知识相对来说是容易的,而进一步地思考背后的科学方法和意义却更为重要。
我们不仅仅是想让孩子知道一些事实或者定理,毕竟百科全书比任何一个人知道的更多更全。
我们不希望把孩子培养成“百科全书”,更希望的是孩子以及家长去理解这些事实或者定理背后的科学方法和意义。

(来源:中国科技馆官网)
在1300年前,李白写下诗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正是当时人们对于未知的想象。
明朝万户,他曾经尝试用四十七支火箭,绑在蛇形飞车上,手持两个风筝,打算飞天。
虽然他的尝试以失败告终,但他的勇敢和尝试却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载人火箭飞行的先驱。
而到2003年,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成为中国首飞太空第一人,实现了千年来中国人的飞天梦想。正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三名航天员正在太空遨游。
人类文化思想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不就是想象力吗?想象力使我们能够超越现实,探索未知,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艺术、文学和科技成果。

(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
相信很多人都有感受。
有时候一个很重要的科学原理理解起来并不是大张旗鼓,而是某一个细节和瞬间让你突然领悟。
就像富兰克林领悟到,天上的闪电其实和我们穿脱毛衣噼里啪啦发出的电是一回事,都是静电。
这看似是一个联想,但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洞见。
很多时候,科学不是离我们很远,想象力也不是大张旗鼓,而是悄悄藏在层层叠叠的叙事里。
在这里我想推荐一部我看过的航天科幻题材儿童剧《天宫少年》,它将航天科学的基本知识,航天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航天员的生活和工作都藏在一层一层具有想象力的故事当中,很多有趣的科学彩蛋,比如为什么空间站有节点舱,在这部剧里面有很多剧中不是告诉你这个具体的科学原理是什么,具体的科学知识是什么,而是融合了科技和艺术的方式,用勇敢、团结、创新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去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天宫少年之来自虫洞的你》剧照
知道具体的科学知识很有用,对吧?
它能让你知道事物的运作原理。但如果我们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们就不再满足于眼前的风景,开始追求那些深藏的答案,释放内心对未知的好奇。
这份好奇心带领我们穿越现实的樊篱,体验那些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激情。能够让我们敢于挣脱现实的束缚,追逐那些绚丽多彩的梦想。
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才是孩子们成长的基石。它让我们有勇气去追求那些未知的答案,有了能力去理解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