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具新闻影响力网站
欢迎投稿本网站
首页 > 女性 > 放假了,千万别让孩子帮妈妈做家务

放假了,千万别让孩子帮妈妈做家务

发布时间:2022-08-04 00:00:00   来源:女性   阅读:

【https://www.xwpdw.com--女性

前几天,我看到过一段复旦大学教授沈奕斐的演讲,她提到自己的一段经历。

那天她在家吃三明治,不小心把三明治掉在地板上了。

她儿子看到之后就过来收拾,一边收拾还一边逗趣:

“妈,我以后又要照顾丈母娘、又要照顾老婆、还要照顾你,我太难了。”

听完以后她觉得,哇,我们家儿子好暖,就想发个朋友圈。

但是发的时候突然意识到:

明明是她把东西掉在地上,儿子却默认应该过来主动收拾,全家人也没觉得有任何不妥,这个事儿挺有意思 。

后来她回想,发现自己做妈妈和做老婆都是很开心的状态。

回家之后,没有人期待她做什么事情,因为她把责任都做好了分工:

老母亲承担了喂养的责任;老父亲主动做了司机;先生那边主要负责对儿子的陪伴、而学习是儿子自己的事情。

她则在承担有限的家务之外,还能抽出时间追剧,让自己放松放松。妈妈心情愉悦了,家庭关系也更和谐了。

沈奕斐教授最后总结,一个妈妈最要做的,不是让自己变得很厉害,什么事情都亲自做,而是善用各种资源,让每个不同的资源板块,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段话也让我想起身边不少孩子,他们也许是平时被照顾得太周到,一旦让他干点什么家务,孩子就会抱怨:

“凭什么又支使我干活啊?”

“我凭什么要帮你们干这个干那个啊!”

“怎么这么多事儿要干,我还一堆作业要写呢……”

更有甚者,孩子会列出家务清单,跟父母索要报酬。

扫一次地、刷一次碗,都明码标价,父母不给钱,孩子就不干活。

在这些孩子眼里,不是我应该主动做什么家务,而是 “我帮你干活”。

这背后的含义是:

这个工作原本就是你应该干的,我是在慷慨的提供“帮助”,而你应该对此表示出感激。

一旦孩子有了这种“我是在帮你”的心态,他就已经在逃避做一个家庭成员的责任。

沈教授这段演讲,也让我想起我一个前同事发的朋友圈。

这位前同事是比较爱干净的人,家里被她打理得井井有条。

但是也出现了弊端,那就是经常听到老公和孩子跑过来跟她“报告”:

“老婆,厨房地面有点脏了”

“妈,冰箱该清理一下了”

她在朋友圈吐槽,老公已经40岁的人了,发现了地板脏应该主动去擦干净,而不是告诉媳妇哪儿脏了!

还有儿子,已经上初中的人了,将近180的大个子,也是“眼睛里没活”,事事都指望妈妈。

其实普通家庭过日子,“家务谁负担”看起来好像不应该计较太多。

但是却能够发现,点点滴滴的家务里,藏着的是每个家庭成员的责任意识,也无形中塑造着孩子的三观。

如果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全家人共同分担家务的氛围里,他自己就会知道自己也是家庭的一员,要主动承担。

如果父母总是觉得孩子还小,不愿意让他插手家务,甚至爸爸和其他长辈亲人一致都觉得家务就是妈妈的事儿,那孩子就会跟着觉得不做家务理所当然。

等孩子长大再去培养他的家务能力,效果就会非常差。

网络上,曾经流传过一段“最牛教育局长”魏书生的演讲视频,至今让人印象深刻。

“本人当局长,从明天开始大家回去落实:

全市的孩子回家都要做家务劳动,有时间多做,没时间少做,但不能停下来。

一分钟要做,做半个小时那就更好。”

为什么呢?

因为,在他看来,一个人的头等大事,就是承担家庭责任,爱父母,不是挂在嘴边,而是用行动去心疼父母。

做家务,就是一个孩子开始承担家庭责任、懂得感恩父母的第一步。

魏书生也是这样做的:

从小,他就要求儿子自己的事自己做。

长大后,他和儿子出门,一个包,儿子抢着背,两个包,儿子一手一个,三个包了,还是儿子又背又拿。

也是这样的教育,让儿子一路越来越独立,文理分科、上大学、选专业,事事都独当一面。

实际上也早有研究证明,家务能给孩子带来非常多的好处:

1.做家务的孩子,条理性更好

中国教育研究院曾对全国2万小学生家庭进行的调查表明:做家务的孩子,比不做家务的孩子,成绩高了27倍。

这大部分要归功于:家务作为一项实质性劳动,不但是孩子学习整理、照顾自己的生存技能,还是最接地气的实践锻炼。

无论家务劳动强度大小,孩子都首先需要了解劳动的规范、规则;

继而要把任务细化、罗列、归纳,在头脑中规划好统筹方法,再按部就班去做。

这一系列过程,是孩子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应用。咱们常说“心灵手巧”,其实孩子的手巧了,心也会更灵。

2.从小做家务,孩子更有幸福感

哈佛大学有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表明:爱做家务与不做家务的孩子相比,就业率为15:1,犯罪率是1∶10,收入比后者高20%,而且婚姻更幸福。

这一点也不难理解,我们选择朋友或者配偶,肯定喜欢干脆利索、会照顾人的。

那些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到了社会上必然会难以适应,感受到更多的挫折。

3.做家务的孩子,集体协作能力强

美国哈佛格兰特研究结果表明:

家庭是职场的雏形,让孩子全心参与到家务中,他能更快明白:我的个人努力可以促进集体变得更好。

这样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让孩子更具团队协作能力,也更靠谱。

就在前几个月,教育部颁发了一项特别的新规。

从今年9月份开学后,劳动课就正式变成了全国中小学生独立课程,每个孩子都得学会煮饭炖汤、修理家电、种菜养禽……

不过家务真不是孩子上小学之后才开始的,而是应该在更小的时候就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分配合适的任务。

咱们之前曾经给大家分享过一份家务清单,孩子从2岁开始,就已经能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了。

2~3岁 

自理:学习自己吃饭,玩具分类并收好,学习自己穿衣、穿不系绳的鞋子。

家庭家务:帮助家长丢垃圾、抹桌子、递东西。

4~5岁 

自理:独立穿脱衣服;独立洗手刷牙;独立准备外出用品。

家庭家务:帮助家长做简单清洁,外出拎东西,独自归纳房间物品,学习清扫等技能。

6~7岁 

自理:自己洗澡;独立整理房间;独自整理书包并准备上学物品,基本实现自理。

家庭家务:学会扫地;操作简单家用电器;学习叠衣服并归类放好。

8~11岁 

自理:学会看管自己的物品;自己定时做事。

家庭家务:家里的大部分家务都可以独自或者协助完成。

12岁以后的孩子,基本可以应对所有家务。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时间情况来进行分工调整。

至于说孩子做家务要不要给钱,我觉得可以分具体情况。

属于家庭成员间正常的日常劳动,比如洗碗、拖地、收拾沙发,不应该给钱。

因为这也是孩子的家,每个人都应该为这个家做一份贡献。

属于非日常劳动,如果孩子不做,可能要请人来做的事情,可以给一定的报酬。

比如孩子给父母洗车、维修了小家电、给亲戚家看管了小孩(属于临时保姆性质),如果孩子提出要求,可以给孩子一定报酬。

托尔斯泰说过:“假如一个人懂得怎样劳动和怎样去爱,那么他将拥有美好的人生。”

没有人不希望孩子一生无忧,但为人父母可以做大树的日子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久,现在的不舍和保护,可能是以后的遗憾和辛苦。

家务虽不起眼,但日复一日做下来,对孩子的锻炼和塑造作用不可小觑。

希望以后再不会听到“我帮妈妈做家务”这样的说法,每个孩子都能认真地爱上劳动,并在劳动中受益。

转载注明:放假了,千万别让孩子帮妈妈做家务

本文来源:https://www.xwpdw.com/7BiiHiqgxWXq.html

上一篇:这是一条21点21分的告白!
下一篇:到了七夕节才懂得,人这一生,需要一位知己

TAG   :家务 放假 妈妈 孩子 万别让 

新闻推荐
最新资讯
阅读排行
新闻频道